弄堂暗战,喋血抗日的地下党人
静安寺商圈,是革命先烈流血、蒙难、牺牲之地,却也用血肉挑起民族自强的脊梁,耸立起人民胜利的地标。让 我们穿越70余年光阴,寻访前辈的红色踪迹,讲述弄堂深处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
忍辱负重的谍海巾帼
——一生孤苦的才女关露
《风声》
电影及电视剧《风声》中反映的是潜入汪伪特务机构“76号”的地下党员,上世纪30年代与张爱玲、丁玲齐名的女作家关露。关露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却默默背 负了43年“汉奸”的骂名,直到1982年才被平反。
“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格朗朗里格朗?”,这支叫《春天里》的歌,曾经传唱全国,是一九三七年摄制的电影《十字街头》的插曲。写曲的贺绿汀是很出名的,写 词的就是关露。 关露不仅曾写出《十字街头》主题歌,还翻译了《海燕》。1939年赴香港与廖承志、潘汉年的长谈,彻底改变了关露的命运,当时她接受的任务是策反汪伪特务头 子李士群。
1939年,关露正住在中共党员王炳南家里。一天,关露忽然接到一张电文:“速去港找小廖接受任务。叶剑英。”几天后,关露来到香港,谈话时潘汉年也在。廖承 志神色凝重地对她说:“党组织要交给你一项特殊的任务。听你妹妹说,你认识李士群?现在党组织要派你打入李士群那里。”
在这次香港长谈最后,潘汉年对关露说:今后要有人说你是汉奸,你可不能辩护;要辩护,就糟了。关露说:我不辩护。那时,她已经意识到她走的是一条危险的不 归路,只是,也许她没有意识到,她此后的人生,比她想象的还要惨烈的多……
关露返回上海后开始同李士群接触。第一次到李士群家去,关露对他说:“我失业了,想在你这儿找个事做。”李士群夫妇一听就笑了,说:“我们这儿没有适合你 做的事情,如果你缺钱呢,每月来拿好了。”
关露连着去了两三次,还没有把真正的目的告诉李士群。这时党组织希望她挑明。于是关露再一次到李士群家去,就说:“我妹妹写信来问候你,她说,她有个朋友 要做生意,问你要不要做?”
关露的妹妹胡秀枫和妹夫李剑华都是共产党员,李士群一听就明白了关露的意思,他发了一通牢骚。为谨慎起见,关露不接他的口,只用耳朵听,渐渐听出他的言语 中透露出一点可以沟通的意思。
经过反复的工作,关露成功地利用李士群的关系,获取了不少重要情报。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潘汉年向延安提供了有关日伪军事动向的大量重要情报,这其中就 有关露的功劳。
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1943年,日本人办的《女声》杂志社请关露赴日出席“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就在关露犹豫之时,潘汉年派人送给她一封信,要她到日本设法协助联系上日本共产党 领导人。为了党的任务,关露再一次上路,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次大会,日方要求中国代表都要发表广播讲话,分给关露的题目是《大东亚共荣》,关露讲话的内容大致是由 于语言不通,与日本女作家交流困难,大家都要学一些对方的语言云云。但关露出席日本大会的新闻已在国内传开。《时事新报》写道,“关露又荣膺了代表之仪,绝无廉耻地到 敌人首都去开代表大会”。
抗战胜利后,关露被列入汉奸名单,旋即被党组织送到淮阴根据地。但1949年以后,她又因汉奸罪两度入狱,达10年之久,1975年出狱时仍顶着“定为汉奸,不戴帽子”的污名,直到1982年3月平反。8个多月后,关露在完成了回忆录以及潘汉年的纪念文章后,服安眠药自杀。
人们在整理关露遗物的时候发现,陪伴关露走完人生最后一刻的是一个大塑料洋娃娃。她的身边还一直保存着一张王炳南的照片,照片背面题写着:你关心我一时,我 关心你一世。下面有她的一行诗: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和王炳南的恋爱,可以说是关露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这样的美好太过短暂。抗战胜利后关露被党组织送到淮阴新四军中。王炳南曾打算去看望关露,定下终身, 但在上飞机前被邓颖超拦下了。“那时每星期有班机到淮阴,我曾想搭乘飞机去看她。领导上临时决定不让我去,说她名声不好。”
周恩来、王炳南与卓别林夫妇合影
出狱后,关露患上了轻度精神分裂,住在香山一间10平米的小屋。以前爱干净的她,竟然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气味难闻。1980年5月,她患了脑血栓,抢救过来后, 手连笔都握不住。由于距医院太远,她多次请求在城里给她分一间房方便治病,最后借给她一间11-12平米的小屋,窗户朝向东、北,冬天风直往里灌。西墙紧挨公共厕所,长期受 潮,墙上的白灰都脱落了。暖气片不暖,另装一只煤炉。屋里放了三张单人床,连个小桌子都摆不下。
1982年12月5日,关露服安眠药自杀。她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两手叠放在胸前,像睡着了一样,脸色苍白而平静。小床头柜一杯水,两个小药瓶,碗里还有两个 煮鸡蛋。有人本想给关露守夜,但天实在太冷了,就锁上门,所有人都走了,只有那个洋娃娃陪伴着她孤独的离去。
国家安全部原部长贾春旺为关露的传记题词:隐蔽战线需要关露同志的这种献身精神。
“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格朗朗里格朗。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朗里格朗朗里格朗。”
这支叫《春天里》的歌曲至今传唱,但写词关露,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她?
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上海地下党最高领导刘晓
愚园路中实新村44号
位于愚园路579弄的中实新村,由原中国实业银行投资建造,故有此名。清水红砖墙面和浅色水泥砂浆粉刷面拼合的外墙,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层次分明又整洁大气。 说到中实新村,就不得不提到44号,那是1947年至1949年初刘晓同志一家的居住地。44号是一幢标准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子,一楼是客厅,二楼住着刘晓夫人和孩子们,三楼由刘晓 单独居住。
刘晓,1908年出生于湖南省辰溪县,1926年9月因不满社会的不公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和奴役,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34 年10月,刘晓参加了长征,任工农红军一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1937年5月,党的白区工作会议召开后,刘晓受党中央派遣到上海恢复和重建地下党组织,领导党的秘密工作 ,任中共上海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
刘晓到上海后的首要任务是着手建立上海党组织领导机构。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刘晓、冯雪峰和王尧山组成中共上海三人团,刘晓全面主持上海地下党的工作。在抗 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新形势下,刘晓领导上海地下党组织,通过各条战线的党员和活动分子有力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全面展开。
1937年11月初,经中央批准,在中共上海三人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共江苏省委,刘晓任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坚持越公开越秘密的白区工作原则,要求每个党员都 有公开合法的社会职业和身份,扎根在群众之中,便于隐蔽,长期埋伏。在严酷艰辛的地下斗争中,刘晓与潘汉年(中共上海情报战线的领导人)相互支援,密切配合,与虎谋皮 ,机智勇敢地周旋于日、汪、蒋势力之间,为在上海坚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扩大党的全面抗战主张的政治影响,发展党和爱国进步的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
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已经明朗。但黎明前的黑暗,敌人变得愈加疯狂,蒋介石下令抓紧对上海地下党领导人的追捕。刘晓当机立断,一方面把许多干部分散到外地 ,另一方面加紧培训干部,进行革命气节教育。三月,刘晓从上海亲赴香港,主持上海、南京、西南等地的地下党负责干部培训班,为迎接解放在政治上、思想上做好准备。刘晓 到香港时身穿西装,头戴铜盆帽,一副金丝边眼镜,中等略胖身材,俨然一个到香港投资办厂的大老板。他历来喜欢阅读古典小说,这次随身携带了一本《醒世恒言》,实际上此 书已由译电员改成了一本密码本。
从抗日战争一直到上海解放,地下党的领导机关始终没有遭到破坏,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刘晓家人也上街去看解放军进城,回到中 实新村的家中不久,忽然听到敲门声。打开门,全家惊呆了:门外站着身着解放军军装的父亲,他的身旁是邓小平、陈毅,还有一二十个军人站在后面。邓小平、陈毅笑着对母亲 说,他们对上海地下党的领导机关十多年来始终没有遭到破坏感到奇怪,想来看看刘晓这位上海地下党的总头头住的地方。二儿子刘际翔看到爸爸穿着军装回来,感到陌生而惊奇 ,他睁大着眼睛怯生生地问:“爸爸,你以前是做生意的,怎么会变成解放军的呢?你教教我,我学了也要变成一个解放军。”闻听此言,众人皆哈哈大笑。
刘晓同志的一生波澜壮阔,同多少的历史大事件、无数的英雄人物经纬交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评价,“刘晓是我在红军中遇到的思想最 一本正经,工作最刻苦努力的青年之一,他对共产主义有一种宗教式狂热的纯粹感情。”正是凭着这种纯粹的感情,他为党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党立下大功”的革命信使
——上海工人运动领袖刘长胜
愚园路81号
愚园路81号是静安区繁华所在,其南面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北面靠近觉园,西临千年古刹静安寺,西北部就是远东第一乐府百乐门。而81号本身,则是上海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刘长胜的故居。从2004年开始,此处作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
刘长胜自幼家境贫穷,却志存高远。一年春饥,小伙伴劝他向富户借粮度荒,他凛然道:“宁肯饿死,决不乞求财主”。18岁时,他随舅父到海参崴做码头工人。期间,逐渐接触到共产主义的刘长胜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共党员。
红军长征后,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1935年初,受共产国际委派,刘长胜携密件回国寻找中央。他化妆成商人,经过一年多的颠沛流离和辗转跋涉,终于成功到达陕北,把密件交给周恩来。毛泽东高兴地称赞:“为党立了大功!”
抗战爆发后,刘长胜以烟号、米庄老板等身份作掩护,到上海开展秘密工作。当时条件艰险,但刘长胜总是暗中派交通员到青浦、浦东掩护陈云、张闻天的家属。在他的倡导和带动下,“党内一人有难,大家尽力帮助”成为风气。1939年12月,刘长胜随周恩来到延安汇报工作,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上海“按生活指数发放工资”,工人实际收入不断缩水,民情汹涌,怨声载道。1947年,上海国民党政府以召开五一劳动节大会为名,妄图拉拢人心,宣传反共。时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副书记的刘长胜,立即组织共产党员、工人群众,针锋相对地提出“无条件解冻生活指数,实行和平民主”的口号,成功地把“反共大会”变成“解冻生活指数”的群众示威游行。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宣布“生活指数有条件地解冻”。
今天,走过刘长胜故居,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革命先辈为抗日救亡、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懈斗争,红色的记忆永世相传,他们是永远的丰碑。
系列导读:
※第一季 宗教场所之旅,体验洗涤心灵的宗教文化 【点击阅读】
※第二季 邨坊里弄之旅,体验海派文化和老上海风情 【点击阅读】
※第三季 特色老建筑之旅,体验上海昔日美丽与气息 【点击阅读】
※第五季 谍战之旅,探寻静安寺周边那一段尘封的传奇 【点击阅读】
※第六季 商贾大亨,探寻静安寺弄堂深处的往日豪门 【点击阅读】
※第八季 风尘舞女,那些散落在岁月深处的弄堂沉香 【点击阅读】
静安寺商圈微社区欢迎对弄堂风情系列有兴趣的小伙伴共同参与撰文,想展示自己才华的小伙伴给我们投稿吧~
@Copyright 2012-2015 JingansiCBD.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静安 沪ICP备15014644号-1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常熟路100弄1号 版权所有:上海静安寺商圈企业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上海岩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